出行提质增效 解题幸福通勤

2023-08-23 09:46:43

近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2023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职住分离度普遍增加、职场新人平均通勤距离较长等问题引起社会关注。提升轨道交通辐射范围、加密公交接驳、开通定制快线……近年来,各地交通部门举措频出,不断提高市民通勤幸福感。


(资料图片)

加密接驳 保障路权

“坐直通车去地铁站确实方便不少,之前离我最近的公交线路高峰期很难挤上去,步行或骑车还挺费时间的。”8月21日,上海市南外滩某证券公司门口,刚刚下班的谭女士登上“金融直通车”,准备去坐地铁9号线。

此前,通勤路上的“最后一公里”常让这里的上班族犯难。南外滩“金融不夜城”集聚了14家总部企业,职工约3.3万人,但该区域附近仅有9号线小南门站一个地铁站点,距离各大办公楼宇还有15—20分钟的步行路程。虽然周边也有公交线路,但因无法直达,一些白领不得不选择走路或骑共享单车,遇到恶劣天气等情况时,更是一筹莫展。

2022年年底,上海久事公交集团上线“金融直通车“,专门提供地铁站到南外滩金融城的接驳线路,早晚高峰各运行2小时。线路一经推出,便受到广泛欢迎。今年5月,线路将原有的3辆车增加为4辆车,进一步增大客流承载量,同时还新增站点,扩大服务范围。“目前日均客流已接近2500人次,远超一般公交车的平均客流。”久事公交集团巴士四公司营运信息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在越来越多人选择地铁出行的当下,加强轨道接驳正成为提升通勤幸福感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广东深圳、山东青岛、浙江杭州、福建福州等地持续优化公交线网,打通公交、地铁衔接,为通勤人群“最后一公里”出行提供便利。

《2023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显示,2022年深圳轨道交通覆盖通勤比例达到35%,配合紧密的公交衔接,58%的通勤者45分钟公交(含地铁)可达,拥有超大、特大城市中最高的公交通勤保障水平。

深圳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3年来,深圳市共开通了400余辆通学定制巴士及高频接驳巴士,提升市民出行体验。未来两年将继续开展交通综合治理,在公交提升方面,将重点结合轨道推动四网设施深度融合、运营网络协同配合以及特色公交服务发展,同时加强公交路权优先保障。

今年以来,北京、江苏南通通过优化公交专用道管理措施,允许更多车型在专用时段内通行,便利通勤人群。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6月16日,已有431辆通勤班车通过核定,在早晚高峰时段可以使用公交车道,通行效率明显提升。

湖南省长沙市从2020年开始试运营梅溪湖—高新区智慧通勤公交东线,公交线路与交警智能信控系统联动,实现公交优先通行。若公交接近路口时,交通指示灯还为红灯,则会自动跳转为绿灯。智慧公交通勤时间较私家车出行方式节省约27.5%,较此前公交车普通运行模式平均节省30.7%。据统计,智慧通勤公交线路开通以来,约24.7%的乘客由开车通勤转为乘坐公交通勤。

路网互联 跨城互通

工作日8时,从长株潭城际铁路西环线大王山站出站的陈先生神色轻松,“以前从湘潭开车来长沙上班要1个小时,现在坐地铁半小时左右就能到,既节约时间又省钱。”

在江苏苏州地铁花桥站,随着11号线列车到站,一批上班族从车厢内涌出,穿过连廊,准备换乘上海地铁11号线。“地铁让我通勤又多了一种选择,晚上有时候加班,如果没买高铁票的话,我还能坐地铁回去。”家住昆山、工作在上海的王女士说。

日渐密集的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正让跨城通勤更加便利、频繁。今年6月,湖南首条跨市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长株潭西环线一期工程开通运行,与长沙地铁3号线贯通运营。同月,上海和苏州首次实现地铁系统跨城互通,乘坐“双11”号线,从苏州市区到达上海市区仅需2小时。

除了加速轨道交通由线成网,不少城市还在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让换乘更便捷。

在重庆市,目前重庆西站、北站北广场、南广场已实现铁路换乘城市轨道安检单信。在四川,成都地铁集团自今年5月以来,实现铁路成都南站—地铁无缝换乘,乘客无需出站和二次安检,便可直接购票乘坐地铁。同时,成都地铁还优化列车运行组织方式,将18号线普线列车早晚高峰服务时间各延长30分钟,并将兴隆站候车时间由原近8分钟缩短至4分钟以内,兼顾机场客流与通勤客流,满足高峰期通勤需求。

北京市则针对北三县(燕郊、大厂、香河)跨城通勤人群开通定制快巴线路,实行一人一座、预约出行,通过远端安检,快速通过进京检查站,让出行全程时间缩短至1小时左右。截至今年7月25日,通勤定制快巴运营线路由最初的4条增至18条,覆盖北三县全部重点社区,日均运送乘客4500人次,累计运送乘客约54万人次,平均客座率达88.9%。

据《2023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2022年我国超大、特大城市极端通勤(60分钟以上)情况得到明显改善。其中,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7个超大城市极端通勤人口比重均没有增加,北京60分钟以上通勤人口比重28%,同比降低2个百分点。

科学规划 统筹运营

在开通地铁的城市中,“轨道800米覆盖通勤比重”已成为衡量通勤质量的重要指标。根据监测,近年来随着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总数增加,这一比重也持续提升,惠及更多通勤人群,但增速有所放缓。

据报告,2022年全国新增运营轨道线路约1000公里,轨道800米覆盖通勤比重仅提升2个百分点。分城市看,杭州、深圳年度新增轨道里程超过120公里,轨道覆盖通勤提升6个百分点以上。青岛新增里程不到40公里,但穿心线路有效改善了线网结构,带来8个百分点的通勤覆盖提升。郑州、武汉年度新增线路超过25公里,但外围延申线路尚未能有效提升通勤覆盖比重。

对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表示,我国轨道交通发展速度整体较快,有些线路并不是完全按照人员集聚的方向进行规划,所以运营初期客流情况不理想,随着3到5年的客流培育,轨道交通的综合效益或将能逐渐显现。

同时,王凯也表示,各地需要扭转“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数越多越好”这一印象,实际上从国际经验来看,300、400公里左右的通车里程是相对合理的,能够实现较好的出行效率。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今年发表的一份研究指出,当前,部分都市圈与通勤就业的实际需求脱节,在外围地区超前建设交通基础设施,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容易加重地方政府债务负担,甚至对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地方通勤圈发展“重建轻运”“重管轻服”的现象比较普遍,且关注单一设施建设,忽视中间环节衔接,通勤总体便利性不高,设施整体利用效率也大打折扣。

“项目布局非常重要,不能完全从轨道交通自身的角度去考虑,一定要综合城市的人口密度、就业密度,以及规划上引导的方向去做统筹,这样才能够保证即使运营初期客流效果不佳,但3到5年后仍能迎来好的预期。”王凯说。

(陈杰 陈晶晶 对本文亦有贡献)

关闭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