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使参观连江渔港经济区建设。王潇浚摄
东南网8月28日讯(本网记者 陈楠 实习生 王潇浚)“屏幕上的每个三角形都代表一艘渔船,我们可以通过这个系统对每艘渔船进行24小时监测”。日前,来自安哥拉、厄瓜多尔、阿曼、巴拿马、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索马里和苏里南等8个国家的11位驻华大使和外交官走访调研福建省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情况。
在黄岐智慧渔港信息中心,大家看到,宽大的荧屏上布满代表船只的黄、绿两色三角形。在监测人员的操作下,可以随时观测对应船只的位置、行船轨迹及编组等相关情况。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提质增效 智慧管理优化海港治理
据介绍,2022年7月,黄岐试运行了福建省首个智慧渔港项目。该系统依靠大数据分析、AI智能、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手段,搭建福建渔业发展数字化管理平台。
记者了解到,智慧渔港系统可全面管控“港、人、船”,实现船舶进出港监控管理、职务船员定点上船监控管理、渔港区域内智能化安全保障、渔港外重点海域监控管理等四大应用场景。同时,系统搭配了共20余个AI探头,覆盖港区内外,打造了全覆盖、全时段、全区域的监控网络。
“我们登记船只均搭载了‘插卡式AIS’等相关设备,当与未登记船只靠近超过三分钟时,系统将进行警报提示。”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智慧渔港系统不仅通过登记跟踪的方式进行船只保护,还可通过船只之间的识别,对走私偷渡等非法行为进行有效打击。
此外,智慧渔港项目采用了渔民和监管人员共同搭建数据的新方式,渔民通过手机APP进行进出港报备,确保管理人员可及时有效掌握出海船员信息,避免船员无证上岗、船员未配齐、渔船“带病出海”等问题,有效缓解了传统单向数据收集所带来的遗漏等问题。
智慧渔港项目的成功,离不开连江渔港经济区的高速发展。截至今年5月,围绕智慧渔港、平安渔港、绿色渔港、产业渔港、人文渔港,连江县计划实施重点项目共22个。“福鲍1号”“乾动1号”“闽投1号”等深远海养殖平台在连江的相继建设与投用,开拓了福建省海洋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也为连江与福建渔业信息化、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基层实践探索。
作为全国第三个、全省唯一的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连江渔港经济区致力于打造以渔业生产、对台贸易、休闲旅游等为特色的综合型渔港经济区。自此,连江渔港经济区以完善基础设施、促进三产融合、进行智慧赋能、实现综合管理的发展思路,按照“一区双核,两翼联动”进行了布局。截至去年,项目规划面积2.3万亩,总投资规模共230亿元。
逐梦深蓝 厚植蓝色经济高产田
连江渔港经济区的发展成效,是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显著体现。在2022年,福建省海洋生产总值近 1.2 万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而渔业相关产业就占海洋生产总值的约十分之一。大黄鱼、鲍鱼、牡蛎、江蓠、海带、河鲀等养殖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记者从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了解到,我省去年水产品总产量862.4万吨,水产品人均占有量200余公斤,居全国第一;水产品出口额85亿美元,连续十年居全国首位。渔民人均纯收入2.75万元,同比增长6.6% ,继续保持全国前列。同时,我省初步形成绿色石化产业、海洋旅游产业两个5000亿级海洋产业集群。全省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逐年上升,高出全国12.9个百分点。
海洋经济发展的同时,我省海洋渔业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升。目前,福建省渔港数量达到273个,渔船就近避风率达到67%。“5G+”智慧渔港建设完善,在全国率先建成覆盖全省海洋渔船的北斗卫星应用网络,创新研发海洋渔船“插卡式AIS”设备,并且建成49套观测设施设备系统,建立海洋与渔业应急指挥决策支持系统,处置各类海上船舶突发事件302起,组织渔船、公务船619艘次,救助遇险船舶302艘,成功救助遇险船员3361人,挽回经济损失10.7863亿元,渔业生产安全条件明显改善。
值得一提的是,我省远洋渔业规模稳步增长,全省远洋渔业企业达28家,外派渔船总数605艘,作业海域分布在三大洋和9个国家,截至2020年产量达60.79万吨,位居全国第一,实现产值49.85亿元。其中,以宏东渔业为代表的远洋渔业不仅推动了福建海洋贸易的发展,而且进一步推进了“一带一路”的深层实践,为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带来更多新的发展机遇。
根据《福建省“十四五”渔业发展专项规划》,到2025年,全省水产品年产量达到900万吨,渔业经济规模达到3760亿元,产地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合格率99%以上,累计建设地方特色水产品种遗传育种中心3个,水产优势特色品种良种覆盖面达85%,12米以上海洋捕捞机动渔船数保持负增长,累计增殖放流水生生物150亿尾(粒),远洋渔业年产量达60万吨以上,渔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万元,人均水产品占有量达220千克,为海洋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