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日报记者陈冬冬用勤奋和爱撑起新闻报道高度

2020-03-13 13:14:40

2020年的春节,注定让人终生难忘,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过年的祥和氛围,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面对危难,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力阻击疫情蔓延。在新闻战线上,有这样一个人,他奔走于绵阳的大街小巷,始终坚守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利用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着警察、社区工作人员以及志愿者等各行各业抗击疫情的最新动态,以最快的速度,向社会各界报道绵阳抗击疫情的先进做法和感人故事,营造全民战疫的舆论氛围。他就是绵阳日报社的党员记者陈冬冬,他用手中的笔和镜头向社会传递了我市各个阶层万众一心,联勤联防战疫的最强音。

连续工作30天,他始终奔走在一线

2020年1月24日,大年三十,四川省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应急响应,出于记者的职业敏感,陈冬冬知道这代表着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非同小可,全市的各个部门都会立即行动起来,他迅速准备着自己的"武器",他清楚这次阻击疫情的战斗他绝不能缺席。年还没有过完,他背着相机去到涪城区杨家高速收费站和丰谷高速收费站采访,一级响应启动后高速收费站出入口都有警察和医生联合对过往的车辆和人员进行检查,彼时,那就是绵阳疫情防控的第一线,他用镜头记录着绵阳迅速有力地落实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坚决阻击疫情的蔓延。

新冠肺炎疫情具有明显的社区传播性,第一时间采访报道社区的防疫工作,及时宣传社区防疫居民应该怎么做,对社区防疫的成效十分重要。因此,陈冬冬在大年初一至初七奔走于铁牛街社区、南河路社区、韩家脊社区等社区,跟着社区工作人员一道挨家挨户的走访,一方面宣传报道社区在防疫方面所做的工作,另一方面收集居民的防疫知识的薄弱点,好在后续报道有所侧重,积极向市民普及相关防疫知识。在铁牛街社区,陈冬冬对接受采访的社区党委书记刘程说"刘书记,你太辛苦了,眼睛里都有血丝了",刘书记说"冬冬你莫说我,你看你还不是,你走东奔西的也辛苦",用手中的笔和镜头默默的在背后记录这,而这"走东奔西"确实就是对陈冬冬工作的最好概述。

2月4日,陈冬冬来到绵阳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直属五大队,采访成立疫情防控党员先锋突击队,记录着党员交警们带好口罩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承诺一定不如使命,发挥党员带头作用,让党旗飘扬在一线,和民警一起搞起了网络直播,因为疫情期间政府倡导市民尽量少出门,陈冬冬和民警一起就道路管制措施、发生交通事故后怎么处理等等问题,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在线向市民解答,让市民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相关的信息,这也避免了人群的聚集,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随着防疫阻疫工作向纵深发展,复工复产和疫情工作同样重要,为响应政府复工复产,恢复经济发展的号召,陈冬冬多次走进安州区长虹智能制造产业园以及经开区多个建筑工地和重点企业,及时报道我市复工复产的进度情况,全力营造良好的复产复工和助推经济稳定的社会大环境。

从最开始的疫情防控到复工复产与疫情防控并重,连续30天,陈冬冬一直以"白+黑""5+2"的工作模式,采访、拍摄、写稿、剪辑等系列工作成了惯性动作,一天24小时,他有16个小时都处于工作状态,一日三餐不固定,经常是下午十分,才去吃"早饭",他始终坚守在一线,用镜头和笔记录着绵阳人民与疫情抗争的点点滴滴。

用心做事,用爱撑起新闻报道高度

疫情无情人有情,过年期间人民群众大都在居家,少有外出,过年的喜庆氛围被病毒侵蚀,为了让宅在家中的居民有个好心情,感受春天的氛围,陈冬冬骑着电瓶车到三江河堤一带,用镜头拍摄蜜蜂忙碌在美丽的花海,嫩芽在勃勃生长春意盎然的景象,由于拍摄得太专注,当陈冬冬拍摄完毕打算回家赶快宣传报道出来,好让居家市民能第一时间感受到绵阳浓浓的春意,才发现自己的电瓶车电瓶被偷了。陈冬冬用视频记录了自己的采访过程以及电瓶车电瓶被偷的经历,在绵阳日报社媒体发表,同事和朋友都议论纷纷称"佩服冬哥,你还有好心情是拍视频",而陈冬冬笑说"没事儿,能给市民看这么漂亮的景色,值了",随后推着没有电瓶的电瓶车往回走去。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作为新冠疫情重灾区的湖北,人民群众的生活物质非常短缺,全国各地自发地支援湖北蔬菜、粮食等物资,2月12日,陈冬冬来到涪城区关帝镇拱桥村的田地里,用手中的相机记录着上百人忙碌着采摘莲花白装车驰援湖北,当时为了充分体现年农民朋友乐于助人的精神,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绵阳人的在灾难面前做出的善举,选取一个好的角度,他一个人站在货车围栏边去拍摄和网络直播,很多观看直播的网友都感叹绵阳人民的温暖之举,并叮嘱直播的陈冬冬一定要注意自身安全。

疫情发生后,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多困难,陈冬冬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报道,为困难群众做出一点贡献。比如,涪城区碧文家庭农场何文玉2019年全粮食喂养了两千余只红冠乌皮鸡,但因疫情的突发,导致达到出栏的红冠乌皮鸡无人问津,让"全粮食喂养养殖成本本来就高,现在出现"卖不出、养不起"的窘境,一时愁坏了养殖户。

陈冬冬了解到,碧文家庭农场的何文玉,她在2019年全粮食喂养了2000余只红冠乌皮鸡,但因疫情的突发,导致本该出栏的红冠乌皮鸡无人问津,"全粮食喂养养殖成本本来就高,现在出现"卖不出、养不起"的窘境,养殖户何文玉有苦说不出。经过采访报道和涪城区农业农村局的助力后,很快帮助何文玉家里的鸡全部售卖出去。解决了燃眉之急的何玉文表示一定要给他送鸡吃,还在地里采摘了很多菜,希望自己不要嫌弃,作为一个党员记者,陈冬冬深知纪律的重要性,只说心意领了,这是一名记者应该做的。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为了助力农民蔬菜销售问题,韩家脊社区党委书记的带领下,一时间成了"带货王",作为一个记者也"添柴加火",将爱心的火焰燃烧到社区的每个角落。

顾大家不顾小家,这是家人对他的评价

过年和疫情交织,让本来就工作繁忙的记者陈冬冬更是没有时间陪伴家人,每天要么就是奔波在外,要么回到家就是坐在电脑面前写稿几小时,别说陪伴家人,就连和家人说说话、聊聊天的时间都不多。 "他总是说'工作无效率 生活无自由',可是我每天都看见他坐在电脑面前,有的时候经常就是从早晨起床坐到夜晚凌晨,十五六个小时面对这电脑,总是看他有干不完的事。"陈冬冬的爱人邱女士提起生活中的爱人,有些心疼,心疼他一日三餐从没按时吃,废寝忘食,愤怒他干不完的工作,把家里的事情都留给了自己,就连自己的头发挡住眼睛,也抽不出点时间去理发,就算过年这段时间,机动灵活在家办公,可是工作量似乎比往常更多了很多。

2月月底的一个晚上,陈冬冬向往常一样在电脑前写完稿子发了新闻报道后,坐到正在沙发上看书的大儿子旁边问"儿子,你怎么评价爸爸",大儿子用稚嫩的声音回答"顾大家不顾小家",正在后面收拾家务的妻子听到后也附和着说"儿子说得对,你就是顾大家不顾小家",虽然妻子嘴里这么说,但是陈冬冬明白妻子对自己的工作是全力支持的,因为工作繁忙,陈冬冬一个6岁大和一个才5个月大的儿子都是妻子在照顾,尽管很累,但是妻子从来没在自己面前抱怨过,只是陈冬冬对她们只有满满的愧疚感。

陈冬冬妻子邱女士说:"这些年别说他没休假,我清楚的记得,结婚的时候请假两天,然后就去上班了,他的外婆过世回了一趟东北,我火炕都没睡热乎,几天就回来了。生大儿子的时候,将工作'搬进'了人民医院的产房里,生二胎的时候,那天下着雨,我都下午4点生产,但是他确跑到了金家林采访金婚夫妇结婚,直到我快要进产房了,他才赶到,剩下在医院的日子,他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我都已经习惯了。"

这次疫情是对整个中国的一次严峻考验,在这次考验中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敬的人,陈冬冬作为一个记者,他在这次全民抗疫、阻疫的行动中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用他手中的两样"武器"相机和笔书写了绵阳人民的遇疫情斗争的事迹,同时也书写了属于自己的宝贵经历,用他的话说就是:记者战"疫","笔""镜"全力。

组建"绵阳好人微信群"互帮互助"学雷锋"

作为绵阳名记者,十年如一日的奔走在社区的大街小巷,曾在"心语心愿"栏目中,为绵阳各大社区的困难群众,开展募集和捐赠活动数百起。也就是这样的经历,让他更加觉得生活的不易,所以至今还是社区里最火热的记者,把名记者做到了"实至名归"。社区里的叔叔阿姨,婆婆爷爷们对她也有了深刻的印象。说看着他总是"笑呵呵的",满脸看上去都是亲切感。

2015年,在机缘巧合下参加了绵阳"绵阳道德模范颁奖典礼",并组建绵阳好人微信群,在电视台郑俊梅以及各位道德模范的帮助下,联手好人们一起开展各类志愿者活动,目前聚集绵阳道德模范等42人。为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2019年7月19日,20余名感动绵阳好人(含:绵阳道德模范、感动绵阳人物、最美绵阳人、绵阳十佳志愿者)走进三台县潼川镇, 在那里,感动绵阳好人及其社会相关爱心公益人士代表,给留守儿童们带去了学习用品,交警包叔叔、消防员杨哥哥、献血邓爷爷、总会会高阿姨、等感动绵阳好人,还分别为47多名孩子讲了交通安全、消防常识、血液科学知识、儿童(性)保护知识,为孩子们送去了温暖,传递了关爱。

陈冬冬说,第二天以《"爱心汇聚力量" 感动绵阳好人走进三台 关爱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主题刊发在绵阳晚报以及新闻网站上,弘扬正能量的同时,传递了爱,关爱留守儿童是爱心、是责任,也是义务,大家愿意伸出双手去帮助他们,用爱的力量托起明日的太阳,也将继续将正能量传递到绵阳各个角落。也希望吸纳更多的人加入到"绵阳好人"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中来,让善与爱之花遍地开。

人物简介

陈冬冬同志加入绵阳日报社十余年,踏实、肯干,时刻以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他刻苦钻研新闻业务、始终奋战在新闻第一线、多次到震后灾区实地采访,拍摄了数万张优秀作品,四十余幅作品荣获国内摄影比赛一、二三等奖项40余项,2000余幅作品分别在《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四川日报》等多家报刊发表出刊(近二年,仅在《人民日报》刊发作品就达24次),5000余幅作品在《绵阳晚报》《绵阳日报》发表,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2017年,他被绵阳市委宣传部授予"名记者"称号。

他不仅用相机从不同的角度,记录最危险、最紧急又最温情动人的场面,还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在业余时间开设公益讲座,与公安部门、教育部门、社区以及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益团体,开展《浅谈摄影与新闻稿件撰写》讲座近20场,受众数百人;在平凡的新闻岗位上,用手中的笔和镜头,为困难群众募集各种爱心,组建"绵阳好人微信群"互帮助,为绵阳的发展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关闭
精彩放送